- 监管机构
- 银行
- 租赁
- 其他金融
时间:2020-12-14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全国经济活动一度被迫按下“暂停键”。如今,各地正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工作,全力以赴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在此过程中,税务部门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另一方面深入开展“银税互动”,帮助更多纳税人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守护好企业资金“生命链”。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066亿元。其中,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累计新增减税降费4857亿元。减税降费红利启动了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加速器”,激发了微观主体活力,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执行去年出台的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政策,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这将进一步为企业减负担、增活力,提振企业信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内生动力。
当前,互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等现代新兴科技,正成为政府部门提升治理效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器。如何运用好手中数据,将数据转化为财富,更加精准对接纳税人需求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税务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比如,深圳税务开展“银税互动”,经纳税人授权后,税务部门向银行提供税务登记信息、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等14大类多维度涉税信息,并对数据予以加工,帮助银行快速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提高诚信纳税人获贷效率,让税收信用为企业贷款提供可靠支持。今年一季度,当地银行机构银税合作贷款余额为477亿元,其中银税信用贷款余额467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2倍和8倍。
同时,还有一些税务部门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税务—产业”联盟链,实现税、企、金融三者协同共享,让链上企业享受便捷、精准、可信、一站式综合性服务,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税务部门还充分挖掘税收大数据资源,为复产企业提供产销信息支撑,促成企业按市场化原则精准购销对接。智慧税务平台的搭建、人工智能为企业“画像”等,让人们看到税收领域越来越浓厚的科技“范儿”,为纳税人带来了诸多便利。
危和机往往同生并存,我们应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帮助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同优质的营商环境分不开。税务部门应进一步深入挖掘税务大数据资源并转化为企业、社会的财富,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更好发挥税收作用,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经济日报)
小型微利企业从业人数包括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因此劳务派遣企业对外派出的劳务人员不计入其从业人员数。 根据2019年1月17日出台的财税[2019]13号文件第二条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等三个条件的企业。 从业人数,包括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
然而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发展速度,不少中小型企业在做税收筹划的时候,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问题无关痛痒,而有些问题却能使企业功亏一篑。
“比你更懂你”——在许多生产生活场景中,“聪慧”的大数据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数据给政府管理带来了许多改变。其中,税收大数据的积极运用就是一个典型——产业链不通了,税收大数据协助对接;企业未及时申报税收减免优惠,“眼尖”的税收大数据会及时提醒;有企业现金流困难,税收大数据为其增信融资……税收大数据怎么这么懂企业?